樓盤擇名有時候確實是玩概念。弄個鋼筋水泥的家伙,就大言不慚地稱為“國際城”,弄個豆腐塊大小的小區,門前堆點假山假水,就敢稱是“歐陸風情”,這些概念玩得也忒大了。
再整幾條推廣語,也讓各位娛樂一下。某某盤:釣魚臺,八百年顯赫。網友加注:70年產權。某某盤:建筑的意志。網友加注:千萬不要倒。
經過這么些年的發展,房地產市場看似成熟了不少。樓盤的擇名命名和推廣語貌似一個很好的體現。早些年,開發商愛跟風“國際城”、“好萊塢”、“威尼斯”、“巴黎風情”,后來開始顯“山”露“水”起來。
好了,該總結了。有些公司其實只做一錘子買賣,所以,只要那些忽悠對賣房有利,管它命啥名。那些致力于常青基業的地產商,總是把每一個樓盤和項目的生產、命名納入到公司長遠的戰略中。
我們得承認,命名與推廣是一門學問。但是,如果一個好的產品非得以一種嘩眾取寵的方式來呈現,這的確是對市場自我發現機制的無端輕視。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中,良幣一定比劣幣更受歡迎。樓盤建得好,不如名字起得好!
樓盤的擇名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你可以說它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但又暗含著無數的預期。案名又不同于我們每個人的名字,它的創新是一門學問,是一系列市場營銷的結果。
所以營銷大師艾·里斯才會說:“定位時代中,你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為產品取個名稱。”樓盤名稱,在業內被稱為“擇名”。
關注擇名,緣于它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別樣的美和別樣的“驚喜”,如近期鄭州非常火的一個樓盤“鳳凰城”,這個案名應該說“使用率”非常高,全國有幾十個“鳳凰城”,但仍然“屢試不爽”,鄭州的“鳳凰城”還創下了今年上半年鄭州樓市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的雙料冠軍。
采訪中有不少購房者表示:“鳳凰城”這個案名,傳遞出了項目都市、典雅、品質的氣息。
回顧鄭州地產行業早期的案名,當時,所建設樓盤命名基本以“家屬院”等字眼為主,也會有一些以地名標示的建筑物,比如鄭州西區汝河路的汝河小區,后來也出現了一些有“花園”的樓盤,比如富田隴海花園就屬于當時的一個典型。
從這種命名方式可以看出,當時樓盤僅僅是為了滿足住宅的居住功能屬性。但是,開發商、消費者的意識在隨著居住環境發生轉變。這個節點,出現在2003年之后。
就鄭州房地產市場而言,商品房還未大舉入市之前,鄭州房地產開發企業基本以具有當地政府背景的企業為主,伴隨著房地產的開放,許多開發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群雄逐鹿的地產市場競爭格局,也在催生開發商營銷意識的徹底覺醒。
為了讓他們開發的項目在消費者中形成影響,開發商在概念炒作上動足了腦筋。
那么,樓盤擇名,都有哪些對銷售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這些案名背后,又隱含著怎樣動人的故事?本期地產,為你一一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