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揭示了事物從發生.發展、壯大、哀落、死亡、消失以及新事物產生的全過程、古人用天干理論來描述人的一生。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古人用于記憶年、月、日、時、方位、數據等的方法符號。年月日時為時間,方位為空間,所以,天干地支就是代表時空體系的符號。
天干簡稱為“干”,干乃天行之氣,故稱為天干。天干共有十個,其固定的順序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
依據戰國末年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中說“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二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由此可見,干支是大撓所創制,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識做甲乙之名日,謂之幣作子丑之名月,謂之支,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支干名也”。
根據《群書考異》的記載,十天干的含義各不相同: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而出。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撰”的意思,指萬物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