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知乎上發現有人提問“怎么從一個人的名字判斷他的家境”,排名最好的是一個看起來可信度頗高的帶有調研色彩的回復。其調研內容是選取了若干帶有熱門字名字的人,對其進行所謂的綜合分析,測試類別也很多,有家境期望、父母性格等等。那么一個人的名字真的能夠判斷出他的家境嗎?
首先我們從那份可以證實部分家境與名字相符的報告入手。從人類誕生在地球的這一刻,就有名字跟隨了,只不過那時候的名字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有姓有名,可能僅僅是一個音節一個語氣。縱觀中國歷史,不同朝代取名習慣不同。比如商周時期,喜歡用天干命名,像紂王就叫帝辛;到了秦漢時期以五條六不取名,單名居多,像西漢15帝只有兩帝是三字名,余下13帝皆為單字名;離我們最近的明清時期則以族譜命名,再加以吉祥吉利之字,像康熙的兒子皆為胤字輩,帶有禎、礽等帶有福祿吉祥之意的字。抗戰和建國外,因為國人終于真正當家作主了,所以這個時期取名多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像抗戰時就多有保家衛國、勝利、抗美援朝等字眼,建國后多有什么建設、成功、康、軍、民等字眼。
所以說時代不只造英雄,也會影響名字的取用。而從中國人口發展來看,從建國后的1953年到1982年,29年間中國人口增長了4.28億,而這個時期經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重要事件,所以人們取名多與政治環境有關,取名用字高冷偏少,多平易近人;而從1982年到2010年,28年間中國人口增長了2.8億,這個時期文化多元化,洋風盛行,人們生活步入穩步的小康階段,影響國家穩定的政治事件相對少,所以人們取名與政治環境相對聯系較少。加之國家對于教育越來越重視,讓人們更傾向于以前的民國文化或者是古文化,所以取名相對來說更雅致一些。
其實,姓名學的發展也代表了大環境的發展趨勢。作為易學的一個分支,姓名學由來已久,但直到民國時期才蓬勃的發展起來,隨著抗戰的到來,姓名學再一次沉寂。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決定百姓們的要求就是活著和吃飽,誰還會管名字合不合八字之類的。而到了建國后,社會發展進入了穩定期,活著和吃飽已經普遍存在,物質生活決定精神建筑,所以姓名學再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隨著社會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對于姓名學越來越重視,所以80年代后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時都會請專業人士根據孩子的八字為其取一個旺運助運的名字,許多過去不常用到的吉意漢字漸漸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像知乎問題中所說的娟、麗、蘭、燕就代表出生家庭文化程度不高;芷晴、欣、迪、萱、雅等就出生在富裕家庭,其實毫無論據!龐飛燕是龐太師之女,你敢說她家庭不好?梅蘭芳出生京劇世家,你敢說他文化程度低?名字好不好,適不適合用,判斷依據為使用者的八字,名字有補益,有助,適合用;名字無補益,當然也可以用,但如果想提升自己運勢最好還是根據八字進行合理的調整與改變。常語也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家境好不好,以后個人發展好不好,名字也只能給你三分,決定關鍵的七分主要還看自己。
每個人的名字都是自己的專屬符號,當然它也會重復,但在不同的人身上,最終的作用卻是不同的,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人與名字也是如此。名字對于使用者具有引導的作用,但如果說單憑一個名字就去賦予這個人什么樣的家庭出身,就顯得可笑而武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