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營銷沈喻成一場戰役,那么成功的品牌名稱就像一面不倒的軍旗。國際品牌在全球范圍內營銷,必然要跨越種種文化障礙,如語言差異、消費差異,宗教差異等。由于西方國家的文化比較相似,所以某一圃家的品牌比較容易為其他國家所接受,而外國品牌商品進人中國市場,首先翻譯成中文名字,這是打開中國市場的關鍵。中港人通常喜歡以喜慶、興隆r吉祥、新穎的詞匯命名,如“百盛”、“天潤發”、“好來順”、“全聚德”、“喜來登”。一澤名既符合中國命名習俗,又干分好聽、好記、易識,才能被人接受與傳播。譯名策劃有三種方法:
①意澤法。根據國際產品名自身含義翻譯成中文名字,例如Apple computer(蘋果電腦),Playboy(花花公子服裝)等。
②音澤法。根據品牌名稱的發音澤成中文名字,如Gillette(吉列)、Marlboro(萬寶路)、BMW(寶馬)、NIKE(耐克)、Kodak(柯達)、siemens(西門子)等,這些中文譯名的發音與原英文名稱相近。
③意譯與音譯相結合法。根據國際產品品牌的意義與讀音翻譯成中文名稱。例如Pepsi-Cola(百事可樂)、Coca Cola(可口可樂)、Pampers(幫寶適)、Benz(奔馳)等。
保留原品牌發音而改變原意的成功范例有國際品牌麥當勞和可口可樂。麥當勞的英文名稱是McDonald's,它是店主入麥克唐納的名字的所有格形式。西方人也根據姓氏給公司命名,像愛迪生公司;迪斯尼公司、福特(Ford)公司,但作為小人物,麥克唐納比不上愛迪生先生,人家是全世界聞名的科學家,也不如迪斯尼先生,因為迪斯尼成了“卡通世界”的代名詞,所以如果老老實實地把McDonald's譯成“麥克唐納店”,就過于平淡,而譯名為“麥當勞”就非常成功:
其一是大致保留了原發音;
其二是體現了食品店的性質;
其三是蘊涵著“要吃麥就應當勞動”的教育意義;
其四是風格既“中”又“洋”,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眾所周知。“可口可樂”就是Coca Cola,但卻很少有人追問一句:Coca Cola到底是什么意思?原來Coca和Cola是兩種植物的名字,音譯為古柯樹和可樂樹,一占柯樹的葉子和可樂樹的籽是該飲品的原材料,古柯葉里面含有古柯堿,也叫可卡因(有時用做局部麻醉藥,尤其用于眼睛、鼻子或喉隴,還因其興奮性和刺激性而廣泛用做非法毒品)。這樣枯燥乏味并至有點可怕的名字居然一位留學英國的中國學者解譯成“可口可樂”,使“Coca Cola”公司化腐朽為神奇萬“可口可樂”的成功之處在于:
一是保留了原文押頭韻的響亮發音;
二是完全拋棄了原文的意思,而是從喝飲料的感受和好處上打攻心戰手段高明;
三是這種飲晶的味道并非人人..歡,很多人甚至覺得它像中藥,但它卻自稱可樂,而且喝了以后還讓人開心!善于進行自我表揚,討好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