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干支記日的起源比用干支記年與記月起源更早,干支記日早在殷商時代已使用。在河南安陽殷墟發(fā)掘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干支記日的記載。有一塊甲骨上刻有“癸酉貞日夕又食,佳若?”意為“癸酉這天占卜,問當天黃昏有日食發(fā)生,這是吉兆嗎?”由此說明,記日用干支在商代就實行了。史料中的干支記日連續(xù)記錄,自春秋時期的魯隱公二年二月己巳抖(公元前720年2月22日)起,直至今日長達2700年以上。從來沒有間斷或錯亂。現(xiàn)今干支記日仍用于夏歷中的=伏、春社、秋社、出梅和人梅的日期推算,還用來表示“八字”中的日干支。
干支記時
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辰,也叫“時辰”。每日24小時,每2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干支記辰最遲于春秋戰(zhàn)國便己使用。十二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天的十二時辰的地支是固定不變的,再根據(jù)“日上起時”(又稱“五鼠建元歌”)的口訣來推定時辰的天干,就稱為“干支記辰”。民間常用的“日上起時”口訣(又稱“五鼠建元歌”):
甲己還生甲,
乙庚丙作初,
丙辛由戊起,
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求,
壬子是真途。
甲、己之日,夜半起于甲子,依次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乙、庚之日,夜半起于丙子,依次為丁丑,戊寅,乙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朱,甲中,乙酉,丙戌、丁亥。
丙、辛之日,夜半起于戊子,依次為乙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戊,己亥。
丁、壬之日,夜半起于庚子,依次為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戊、癸之日,夜半起于壬子,依次為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關(guān)于十二時辰的知識,還有一首在甘肅省敦煌發(fā)現(xiàn)的諄諄勸勉人的《十二辰歌》,歌一同分別以十二時辰的俗名及相對應(yīng)的地支名稱起頭?,F(xiàn)摘錄如下:
平旦寅,少年勤學(xué)莫辭貧f;君不.見朱買臣未得貴,猶自行歌自負薪。
日出卯,人生在世須臾老。男兒不學(xué)讀詩書,恰似園中爬地草。
食時辰,偷光鑿壁事殷勤。丈夫?qū)W問隨身寶,白玉黃金未是珍。
隅中己,專心發(fā)憤尋詩書。每憶賢人羊角哀,求學(xué)山中并糧死。
日中午。讀書不得辭辛苦。如今圣主招賢才,去爾中華用我武。
日映未,暫時貧踐何羞恥?昔日相如未遇時,棲惶賣卜于坡市。
哺時申,懸頭刺股士蘇秦。貧病即令妻嫂行,衣鋅還鄉(xiāng)爭拜秦。
日入酉,金搏多瀉蒲桃酒。喚君莫棄失徒人,結(jié)交知己須朋友。
黃昏戌,琴書獨坐茅庵室;,天子不將印信迎,誓隱山林終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