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用的記錄時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鑫然數(shù)記量法。另一種是干支記量法。自然數(shù)記量法就是用自然數(shù)1、2、3、4、5、6、7、8、9、10、11、12......表示年、月、日、時。干支記量法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時,簡稱干支記時。
干支記時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一種記時系統(tǒng),在世界歷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黃帝元年(公元前2697年)首定甲子年。但見于史書記載的干支記年始于西漢太初丁丑年(即公元前104年)。
干支作為記時符號,是用10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用12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記年、記異、記日與記時。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是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5個陽干配6個陽支得出30個陽干支。5個陰干配6個陰支得出30個陰干支,兩者合計為陰陽60干支,又稱為六十花甲或者六十甲子。其相配順序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己、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西、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這六十花甲便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記時系統(tǒng)。六十甲子中起頭為“甲”字的有六對,所以稱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為“六甲”。一時用一個干支表示,一H用一個干支表示,一月用一個干支表示,一年用一個干支表示,從黃帝時代開始,每60年一個花甲,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絕,歷經(jīng)4600多年而不衰,沿用至今而歲序不亂。
1.干支記年
干支記年的“記”學習慣寫作“紀”字。干支紀年在我國歷史上長期使用,尤其在中國近代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中,事件發(fā)生年代常用干支紀年方式表示,例如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直到今天,于支紀年仍作為自然數(shù)記年的補充。
干支記年就是用某一于支來表示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的時間。公元4年是甲子年,在“六十甲子”中甲子的序數(shù)為1}其公式為:
(X一3)于60=商......余數(shù);其中,X為所求干支的陽歷年數(shù),余數(shù)即為所求干支的甲子序數(shù)。減3是因為公元4年是甲子。故序數(shù)為1,因此減去前面的3。
2.干支記月
甲、己年的一月記作為丙寅,二月記作為己卯,依次為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千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十二月記作為丁丑。
乙、庚年的一月記作為戊寅,二月記作為己卯,依次為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十二月記作為乙丑。
丙、辛年的一月記作為庚寅,二月記作為辛卯,依次為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丁、壬年的一月記作為壬寅,依次為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十二月記作為癸丑。
戊、癸年的一月記作為甲寅,依次為乙卯,丙辰,丁已,戊午,乙未,庚申,辛酉,壬戍,癸亥、甲子。十二且記作為乙丑。